(二)“九品中正”制度的演变及流弊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在开始实行时,确也起到了“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的进步作用,故卫瓘说:“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但是随着两晋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士族势力膨胀到极点,九品中正制起了变化,首先大小中正官员逐渐全由“著姓士族”担任,接着九品也演变成前三品限于士族,称之为上品,四品以下为下品,从寒门选入,下品不能升为上品,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74]的现象。高官显职均为世族子弟所得,而且选士并不看才德只问出身门第。士族贵胄不学无术而获高位,寒素之士即使饱学也受到压制,“门选”渐成制度。
南朝时期,谱牒大兴,借以避免士庶混淆。门选进一步僵化,“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75],名门子弟垄断二品以上的系资,卑庶只能居二品以下。中正官员品第人物遂成例行公事。梁武帝曾命人改定《百家谱》,凡18册710卷,又作《百家谱集抄》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由是谱牒成为确定官位高低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