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褚半农,1944年出生在上海西南乡下头,曾在农村耕过地、前线握过钢枪、学校站过讲坛、机关修过方志。工作之余从事散文创作、方言研究(明清吴语、上海方言)、方志修纂及研究,出版有散文合集、学术专著和地方志书11种,约260万字。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将绞圈房记入地方志,1991年发表第一篇绞圈房介绍文章,2008年挖掘出清光绪年间绞圈房文献资料,2009年发表绞圈房学术论文,2017年出版专著《话说绞圈房子》。
钱氏家族的百年民宅
温举珍
1100年前,吴越国国王钱镠奠定了江山。为安国兴邦,奉行以民为本、保境安民、善事中国、尊宋称臣的国策,确保了一方的安定富庶。俗话说,“好心有好报”,钱氏家族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编就的《百家姓》中,以“赵钱孙李”起头,钱姓紧随皇姓赵氏之后,其后裔子孙遍布长三角地区。经1997年有关方面统计,上海有钱姓13万余人,位列全市第21位。
位于闸北区北站街道山西北路457弄61号的钱氏民宅,是一幢建于清末的宅第,当地人以前俗称“西洋房子”,这是一幢中西混合庭院式二层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36平方米。庭院东西宽15.5米,南北9.48米,占地147平方米,地面铺设花岗岩条石。庭院东侧是中西合璧砖雕门楼,南北宽3.35米,厚1.15米,通高4.9米。其门头及门墙左右构西式砖雕门饰,内外门额均有题额(字迹已损,不可辨)。主体建筑占地189平方米,东西宽15.5米,南北深12.2米,砖木结构,宅基高0.41米,有6.45米长三级花岗岩的石阶。红、青砖相间的外墙,窗檐和窗台甚至硬山平台檐口具置齿状的砖雕纹饰,楼下门廊面阔2间共6.45米,落地窗棂用彩色磨砂玻璃。西南角自上而下半亭式三菱面窗台结构(附图4)。二楼面南,中间为内阳台,房屋北部后间屋顶是平面晒台,而高高突出于东西两侧硬山墙的是一对壁炉烟囱。这对烟囱制作工艺精湛,昂然翘首天外。室内装饰的彩色拼花玻璃及马赛克地坪图案材料,均选自欧洲德国。保存完好的楼梯间、壁炉等构件木雕装饰精美。这是一幢较为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宅,宅址除前面庭院部分搭建简屋外,基本保留了原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