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逐步成熟是产生学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不少学者认为,夏朝是我国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开端,估计当时已经产生了相对成熟的文字。先秦学者经常引用《夏书》、《夏训》,估计这是当时有关夏朝的典、册记载。孔子删定《尚书》,选取其中一部分编为《虞夏书》,暗示虞舜、夏禹时已经有了文字。古文《竹书纪年》开头第一篇就是《夏纪》,其中并非都是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也有不少史实当是夏朝人自己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根据他所见到的藏之秘府的文献典册,同时根据他亲身所做的社会调查,继《五帝本纪》之后写下了《夏本纪》。一些文献还提到夏朝已有《夏历》,即孔子所说的《夏小正》。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夏朝不仅已经产生了文字,而且当时的文字已相当成熟,夏代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知识的载体。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人类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另外,文字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而且文字本身也需要有人传授,需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学会识字、读音和刻写。只有在这时,学校教育才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而由于文字为学校教育积累了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才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孟子所说的“校”则是夏代的地方学校。《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说:“乡里有教,夏曰校。”南宋的朱熹在注释《孟子》时也说:“校”是乡学。孟子说:“校者,教也。”《说文》解释说:“校,从木,交声。”其本义为木囚,就是用木材圈成一个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场所。后来则利用这种场所进行军事训练,它与教射的“序”一样具有培养武士的共同职能。同时,“教”从“孝”从“文”,因此“校”又成为进行孝道教育与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孟子说:古代“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进行人伦道德教育是夏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是朱熹在注释中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