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认识活动,一切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作用,都是同化与顺应的产物。从本质上说,智力的适应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使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所达到的平衡。智力的发展就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主体认知结构为了达到与客体的平衡而不断地构建、改组形成高一层次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皮亚杰借用了“运算”这样一个数理逻辑的概念来表示智慧发展的核心。“运算”包括各种心智活动方式,语言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运算构成了儿童动作的图式。由于心理发展是一个无序到有序的整体的发展过程,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智力发展四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是言语之前的阶段,婴儿缺乏象征性功能,其智慧构成一种复杂的动作图式体系,并按空间—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来组织现实的东西。这个时期末,儿童摆脱了“动作”的限制,产生“位移群”结构。(2)前运算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幼儿明显地表现出模仿行为,这是最接近于表象作用的感知运动形式的行为,其思维也达到半逻辑水平,即思维有同一性、协变性,但缺乏可逆性和传递性,未达到运算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由于可逆性和传递性的存在,因而产生守恒性,产生了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出现了群集结构。这一时期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具体性”需要表象或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与内容形影不离。(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特征是认识能够超越现实本身,能处理假设或命题,在命题基础上进行二级乃至三级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