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学方面,明末利玛窦来中国后,应有关官员请求,曾绘制《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等世界地图,经多次翻印,流传极广。图中宣传的天文、地理知识,产生了较大影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到中国后,译有《职方外纪》一书,介绍五大洲各国的风土、民俗、气候、名胜。该书共5卷,卷首有万国舆图、南北半球图,每卷中有分图,是中文著作中第一部系统介绍五大洲地理的专书。南怀仁也著有《坤舆图说》2卷,是《坤舆全图》的说明,内容有自然地理总述,五大洲叙说,四海总说等部分。艾儒略还著有《西方答问》2卷,康熙年间南怀仁等传教士节录为《御览西方要纪》,介绍西方风土国俗,流传较广。
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07—1718年)间,在康熙帝亲自主持下,有法国人白晋、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杜德美,日耳曼人费隐(Xarier Frideli),葡萄牙人麦大成(Joannes Fr.Cardoso),法国人梁尚贤(Petrus v.du Tartve)等传教士以及中国学者何国栋等人参加,绘有《皇舆全览图》,共18排。雍正年间,又编绘了十排《皇舆图》。乾隆时期,经中国学者刘统勋、何国宗、明安图以及传教士宋君荣(Antonius Gaupil)、傅作霖(Felixda Rocha)、高慎思(Josepnd’ Esphina)等共同努力,又编绘成《乾隆十三排地图》。康熙、雍正年间所绘地图,除标列我国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外,还绘出了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居民等地理内容。乾隆朝所绘地图,则是北抵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及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一幅极其完善的亚洲大陆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