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国家教育虽较前代发达,而私人讲学的风气尤极一时之盛,儿童和青年教育多半附托在私塾里头。私塾似乎也有两级,而低级特称“书馆”。①私塾的势力有时凌驾官立学校之上,而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时兴时废,若有若无,反不足轻重了。
关于教育行政机关,也不完备。在中央的教育长官称太常,却不是专管教育的;地方更无专官,所有学校大概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兼辖。我们把此时期的教育系统用下页图表示。
第六图 两汉学制系统图
汉代既以儒术统制天下,兴起学校,其教育宗旨当然可以统一——此时国家教育宗旨即儒家的教育主张。儒家本属于士大夫阶级,以政治为活动的本位。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外“正名定分”,与汉代帝王的自私自尊心理很相吻合,因此结合而造成两汉的官僚政治。所以他们的教育宗旨即在“尊王明伦”,其目的则在造成治术人才,这一班治术人才即善能尊王明伦的士大夫阶级之继承者。宗旨既定,教材亦随之而定。当时所用的教材,不外儒家的经典——六经及孔子的言论。[1]虽然他们的经典有古、今的派别,而公私学校奉此类为神圣的教科书则毫无庸疑,不过今文家奉今文经典,古文家奉古文经典就是了。若以教育阶段区分,蒙童教育只授小学诸书,公立小学授以《孝经》、《论语》,中等学校专读一经,到了大学则六经全授。